正在測試中的自主移動機器人集群行李分揀系統
蘭州機場信息系統調試現場
9月24日,記者在中國民用航空局第二研究所旗下民航成都電子技術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民航二所電子公司”)采訪時,工程交付中心副總經理湯永勝剛從蘭州機場項目“督戰”回來。眼下,民航二所電子公司多個重點項目進入交付關鍵期,湯永勝也是蘭州、西安、烏魯木齊、哈爾濱到處飛,凡是機場項目進入調試、交付重要環節,他必在現場。位于成都新津的民航二所電子公司,是國內機場信息化領域的領軍企業,公司今年同時實施超過30個機場信息化項目。為何能同時實施30多個項目?記者來到公司的各個中心一探究竟。
奮戰項目一線
交付中心空蕩蕩
員工都在跑現場
“看,我們辦公室現在基本上沒人。”在工程交付中心找到湯永勝時,他正坐在3臺碩大的顯示終端前,遙控指揮30多個正在施工的機場項目。辦公室除了他和另一名工作人員,其他工位空空如也。工程交付中心130多名員工,全部駐扎在遍布全國的各個機場項目上。
湯永勝剛剛參加了蘭州中川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最后的聯調,整個機場信息系統涉及航班顯示、廣播、行李處理等70多個子系統,要進行協同工作的測試和驗證,確保各個子系統能夠協同工作,以實現整個機場信息系統正常、穩定地運行。
在湯永勝的手機上,記者看到了不少最近這次聯調的現場照片。有的是在尚未啟用的機場運行中心里,有的是在機房旁邊的房間里,技術人員就坐在小板凳上,埋頭于面前的電腦,通過緊張的聯調,將眾多系統進行數據連接,慢慢將各個獨立的子系統連接成一個智慧機場的整體信息化弱電系統。
“從6月起大規模安裝到現在進行聯調,近4個月來,蘭州機場團隊每天工作時間達12小時。”湯永勝介紹,前期土建和裝修工作的延遲,將壓力傳遞到了最后的弱電系統。機場40萬平方米的T3航站樓加上近30萬平方米的交通中心,光是顯示屏就有上千塊,還有幾萬只揚聲器和音箱,加上上萬只攝像機,以及眾多數量龐大的各型終端都需要安裝,對于蘭州機場項目部200多名工程技術人員來說,工作量巨大。
“40萬平方米的航站樓,光是走一圈都好累!”每一次現場督戰,湯永勝都不會放過工程的每一個角落。最近這次調試后,團隊還在繼續進行后續施工和進一步優化,預計在10月15日進行行業驗收,爭取明年春節后交付。
當前,隨著幾個重大項目——蘭州中川機場、西安咸陽機場、烏魯木齊地窩堡機場和哈爾濱太平機場的調試和驗收節點相繼到來,民航二所電子公司的人員、工程壓力處于頂峰,極其考驗整個公司的調度、支持、管理能力。“幸好公司的其他部門,如物資供應部、產品事業部和公司領導,給了我們一線部門以全力支援。”湯永勝說,一直到年底這種壓力才能有所緩解,“到時候,新的項目又開始了。”
加快研發進度
科研中心滿當當
技術人員調試忙
為何能拿下一個個大額訂單?為何能同時實施30多個機場項目?記者來到公司的測試和研發中心一探究竟。
傳送帶快速旋轉,一個個行李箱飛快從眼前掠過;AMR(自主移動機器人)小車靈活避開障礙物,將行李箱運到目的地……在公司的測試中心,上萬平方米的空間動感十足,正在測試的全是公司最新研發的前沿技術產品。
智慧機場建設日新月異,行業競爭十分激烈,令公司的研發測試人員充滿緊迫感。在行李全自動裝載系統測試區,一只高達兩米的機器臂不斷地將行李抓起、放下,整個過程,技術人員在一旁盯著電腦屏幕上的各項參數,一遍遍地重復測試。技術人員邢志超告訴記者,這一系統能提高行李裝卸自動化水平,降低裝卸工人的勞動強度,是公司研發的又一“首臺套”,前不久中標重慶江北機場,“用戶急著要,我們正在進行技術調試,力爭將產品性能調到最佳,盡快交付。”
今年,民航二所電子公司研發的另一“首臺套”產品——機場數字孿生平臺,也是靠著核心技術研發和業務應用場景開發成為打開市場的“敲門磚”,落地重慶江北機場后,成為國內民航領域首個千萬級“機場數字孿生平臺”工程項目,也是行業內首個將數字孿生技術與機場核心業務深度結合的大型信息化建設項目。
與空蕩蕩的工程交付中心形成鮮明對比,科研開發中心座無虛席,技術人員在加緊進行各種智慧機場系統的研發。記者看到,電腦界面上呈現了一個具備“真實感”的虛擬機場,“平臺在機場應用后,我們仍要結合實際情況不斷優化升級,最大程度發揮數字孿生機場先知先覺的特性,幫助機場更好地對未來態勢進行仿真推演,實現對機場運行的預測和決策。”科研開發中心交付實施部經理裴翔宇介紹。
近期,公司圍繞機場安全研發的機場智慧凈空管理一體化平臺、機場圍界立體化智能防范系統等智慧產品,已分別在西安機場、三亞機場、珠海機場開展“首臺套”應用。
不僅立足國內市場,還要跨出國門。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2023年,民航二所電子公司實施了柬埔寨暹粒吳哥國際機場信息集成系統項目,邁出了國際化的重要一步。下一步,公司將快步拓展國際業務,力爭在中東、南亞地區完成新簽合同的突破,在全球范圍內擴大公司的影響力和市場份額。
園區全力幫
搭建線上供需平臺
幫企業搶市場抓訂單
9月25日,記者前往新津天府智能制造產業園管委會采訪時,智能科技產業部部長劉平陽忙得腳不沾地。一方面走訪企業,幫企業拓展市場、搶抓訂單;另一方面,梳理未開工項目和在建項目,推動盡快開工和加快建設……
“沖刺全年目標任務,大家都忙得不得了。”劉平陽說,為了幫企業搶市場抓訂單,園區建設了產品線上供需平臺——“津津通”企服商城。這個“云上”供需平臺今年8月才搭建完畢,目前已匯集了園區184家企業共398種產品。今年以來,園區已圍繞主導產業舉行多次供需對接會,現在又有了線上平臺,企業之間產品信息溝通更方便了。“像桃李面包、希望食品、格力電器、彩虹電器、魯晨新材料等企業都入駐了這個平臺,甚至還包括部分軌道交通的產品,幾乎涵蓋了園區的各個產業。”劉平陽說。
好不容易有點空隙時間,劉平陽又打電話給民航二所電子公司的聯系人,對公司人才子女入學情況進行回訪。他說,作為企業聯絡員,解決好這些細節問題能幫助企業更好地留住人才。
據了解,民航二所電子公司的測試中心距離辦公大樓約2公里,工作人員在兩處的交通上存在不便。“企業提出這個問題后也啟發了我們,其他企業員工是否也需要共享單車?”劉平陽說,這段時間管委會收集了更多企業的出行需求,目前正對接區交通局,加大共享單車投放量,優化園區公交線路,以方便企業出行。
產業加速跑
以行業協同
推動智慧民航建設
今年8月,國家民航局聯合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推進國際航空樞紐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加快推進“3+7+N”國際航空樞紐功能體系建設。該意見的發布,標志著我國布局新一輪國際航空樞紐建設全面加速。
中國民用航空局第二研究所首席專家、民航二所電子公司總裁毛剛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指導意見》的發布對整個行業是一個利好。他表示,中國民航當前的增長主要是量上的回歸性增長,隨著支持高質量發展的要素條件不斷增多,我國民航將全面跨入提質增效階段,呈現以科技創新推動民航產業創新的顯著特點。隨著智慧民航建設不斷深入,行業數據管理、數據共享等方面的基礎制度也將趨于完善,航司、空管、機場等行業主體間的協同效率有望取得質的有效提升,助力培育民航領域新質生產力。
新的變化對包括民航二所電子公司在內的整個行業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毛剛介紹,公司將著眼智慧機場建設“技術總師”定位,瞄準中國民航高科技產業集團的發展目標,持續提升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能力,形成完整全面解決方案,努力推出更多更好的下一代、新一代,加快民航安全生產領域重大技術設備國產化進程。